《解放军在巴黎》观后简评与其它

最近一直是一个人和爸妈呆在五里湖风景如画的居民区,老爸白天上班,老妈在别的楼层,所以我相当于一个人。但是有空调WIFI和零食,并不觉得孤单。顶多算是空虚。明天开始学科目三。

记录或许是对抗空虚与孤单的一个方法。我想,记录可以是有对象的,就像和一个朋友或者爱人,慢慢走在安静的道路上,对那个沉默的带笑的倾听者说话一样。记录时可以代入这样的环境,使人温暖而安心。这样的情景中所作的记录,或许被现在的我翻看,或是遥远的未来由谁来阅览,都仿佛一个超越时空的陪伴者来到了他的身边,使孤独,围绕我们岛屿的大海减轻一分。

今天看了电影《解放军在巴黎》。一部充满了对中国人和法国人的刻板印象的片子,但这里的刻板印象是电影表现的工具,是故意的、有意义的。通过符号化语言,中国人象征了纪律和理性,法国人象征了享乐和荒淫。这完全不是一部历史片或是政治片,甚至也不完全是法国人对自己的民族“劣根性”(这也被夸大和符号化了)的自嘲和批判,而是一个对于人性两面——理性上进的一面和享乐多情的一面之间矛盾的辩证思考,和对于生活模式的大实验、大讨论。最开始时解放军让法国人民全部集中于工作,就连文娱都是为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服务,招致了少部分民众的反抗,这反映过于严肃死板导致了人性中享乐面的焦虑和反抗;后来为了增大支持率,解放军决定放任民众的荒淫和腐化,还沉浸在计划成功的沾沾自喜中,这反映了理性开始向欲望妥协,却并未意识到其中的危险。最后,解放军本身也被腐化,狼狈地逃离巴黎,其一来一去,从仪容到背景音乐形成鲜明反差。整部电影其实是理智接管一个腐化的系统之后,一步一步被其同化的过程。腐化的体系也自有其运行机制——在剧情中是资本的力量。资本联合政治,迫使解放军背弃了信仰。

那么,这个过程是否和在中国历史中屡见不鲜的外来民族的汉化有相似性?抑或从另一个角度看,是“橘生淮南”的一个鲜活例子?关键在于我们对于过程前后状态的价值判断。如果认为解放军来法之后的腐化不如来之前的纪律严明,那么就是后者。

对于生活模式的讨论,这个电影作为一场荒诞闹剧,并没有给出答案。于我而言,借用中庸的思想,或许两个极端均不可取,兼容并包,劳逸结合的多元生活才是我们所应该追求的。最近很火的“斜杠青年”,不就是一个好例子吗?

除非特别注明,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: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-ShareAlike 3.0 License